為了完成大使命,請你不要成為宣教士
【為了完成 神所託付的大使命,我們需要更多宣教士。 】 【為了完成 神所託付的大使命,我們必須請一些人停下來。 】
耶穌在馬太福音第九章談到:「要收的莊稼多,做工的人少。 所以,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。」我想,這一直都是我們所有人的禱告。
現在,世界上還有3,000多個語言族群,從來沒有機會聽聞福音、有自己語言的聖經、身旁沒有基督徒或是教會,他們永恆的需要是相當迫切地, 2022年的今天,我們極需有更多的年輕人,願意將生命擺上,委身在跨文化宣教裡,把完整的福音帶到他們中間,建立屬於他們的教會,為的是完成大使命。 也因為如此,不論是教會、機構、 神學院、訓練中心,還有弟兄姊妹們,我們認真地傳遞大使命的重要性, 為的是鼓勵更多生命願意回應跨文化宣教。 我們的動機很清楚: 為了完成 神所託付的大使命,我們需要更多宣教士。 2016年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我們差會的辦公室裡面,我與另一位資深宣教士一起,跟一位剛到工場的年輕宣教士約談。 談話過程中,這個年輕人相當地專注,與我們分享他與太太到了巴紐之後的日子,也再次篤定地跟我們分享他要到未得之民服事的決心。但是,那一天的談話,並不是一個宣教士寒暄的對話。我當時是工場的顧問,在過去半年的時間裡,這個年輕人在人際關係、婚姻狀態、與當地人的互動⋯⋯等等的區塊,都讓整個機構烏煙瘴氣。我看著他說:「我要很誠實地跟你說,因為你生命的狀態,我們現在不能讓你加入團隊,搬到部落裡面開始服事。」 這個年輕人表情沈默、瞪大眼睛地看著我們,似乎在說:「 你們怎麼可以這樣子?!你們沒有權力要求我停下宣教的腳步!」 其實我們是有這樣的權力(「權力」好像不是最貼切的形容,我想,更準確地說這應該是「責任」)。 在我們機構的機制裡,每一位宣教士開始服事之前,都需要接受顧問們的檢驗。我們清楚地知道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, 耶穌亦已經說過了,做工的人少,大使命有急迫的需要,機構不會因為一些小事情,就請一個願意到最偏遠部落服事的年輕人打包回府。 但是因著這個年輕家庭過去的見證,讓我們不得不做這樣子的決定。我們試著跟他說明,我們的責任不是要保證他能夠成為宣教士, 我們最終的責任則是需要向 神交代,同時,我們對於這個需要福音的族群也有責任,而這個責任就是為了那還沒有誕生的未來教會,我們會盡全力,把能夠完成任務的宣教士差派到他們中間。 我們的動機很清楚:為了完成大使命,那一天我們對跟這位年輕人說:「請你不要成為宣教士。」 此外,我們沒有在當時就請他回國,我們亦給了這位年輕宣教士一些建議,一些關於他需要成長的指標,我們願意陪伴他,繼續地成長,直到他的生命是成為一個有見證的生命, 我們亦會高高興興地差派他們到部落裡面去服事。但很不幸地在之後的日子裡,這些生命的問題持續累積放大,幾個月後,他們就默默的離開了工場。 有人會問:「這個決定是一個損失嗎?」我想,絕對不是,我會說這是一個對完成大使命有益的決定。我們絕對相信 神能夠使用每一個生命,來完成普世宣教的異象,但是每一個生命是需要受檢驗、有成長的,就如同詩篇第一篇所談到的那顆栽在溪水旁、按時間結果子的樹。 一個沒有檢驗的差派機制,就像一台沒有煞車的汽車, 可以發動,但是無法走到目的地。 從完成大使命的角度,這裡有三個原因,我們必須請一些人停下腳步。 1、對團隊的負面影響。一個人的生命問題,不會因為他買了單程機票到了宣教工場就消失。我們如果要完成大使命,這些的問題不能夠簡單地屬靈化、簡易地分割,當作是個人與 神要去處理的事情。今日在宣教工場上很多團隊所要面對最大的問題:並不是當地人對福音的抗拒,或是語言學習的困難,最大的問題是同工關係的惡化。我看過有太多這樣的宣教士就在海外內耗,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與資源。我們之所以讓那個年輕家庭停下來的原因:在工場上,大家都看到他們生命中不健康的模式(rephrase),當時沒有任何其他的宣教士願意跟他們同工或組成團隊。如果我們讓這年輕家庭到部落成為宣教士,我們在未來的日子一定有開不完的會、諮商、協調與人際關係上的危機處理。當我們把一個沒有準備好的人差派出去,他所帶來的殺傷力不會是只是個人與 神的關係,而是會負面地影響讓團隊、機構,甚至以後的教會。 2、對福音打了負面的預防針。當一個不適任的宣教士到了工場,機構端能夠處理的下下策就是請他回國;但若我們從當地人的角度來看,這個宣教士所帶來的傷害其實更大,當當地人看到宣教士的負面見證,或是聽了一個不完整、破碎的福音,當地人對福音的接受度其實會越來越低,就如同我們給他們打了一個抵抗福音的預防針,當不適任的宣教士離開,新的宣教士再次搬入,當地人的心就比以前沒聽過福音前更硬了。 3、教會對未來的差派意願降低。一個宣教士的差派是眾聖徒透過無數的奉獻與禱告完成的,也必須直言這是一筆很大的投資、很值得,但是真的很大。但是,有的時候教會與年輕人會因為宣教的熱情與大使命的迫切,忽略了重要檢驗的功課,而這樣草率被差派出去的人,當在海外發生問題,而成為退場的數據之後,教會很自然的對差派下一個宣教士的意願會大大減少。一個沒有準備好而退場的宣教士,直接會在教會裡負面影響到下一個要回應宣教的生命。 很多時候我們把「我們差派出多少宣教士」當作宣教運動的指標,但是「多少人出去」不應該作為評估大使命完成的標記。就像戰爭一樣,一個國家的勝利,不是用派出多少軍人來做評估,而是這個派出的軍人,有沒有在戰場上完成任務?在大使命的回應,我們不應該簡單地把口號,目標放在我們差派了多少人,我們更應該問的是:「有多少人完成任務,在最需要福音的地方建立健康成熟的教會?」我的禱告是,我們能夠挑戰更多年輕人委身宣教,但是也因著一個個在未得之民中的未來教會,我們對年輕人生命的檢驗不能馬虎,我們不要害怕對年輕人提高要求與挑戰,現今的年輕人是一群有創意、有韌性、願意吃苦的世代,只是沒有人願意挑戰他們而已。 為了完成大使命,我們要繼續挑戰更多人成為宣教士;同時,為了完成大使命,我們有責任要請一些人不要成為宣教士。Radius Asia 總幹事 陳維恩牧師